【独家头条】央视记者“长七首发”采访札记——看点发射背后不一样的东西
采访札记
在文昌看长七首发
作者 鲁晨
一
6月22日,作为央视军事的采编人员,我与一名视频编辑一同,专程赴海南文昌发射场,观看并报道长七首发。
自踏进文昌,就觉得这趟海南之行,咋也不会绕开一个字眼儿:看。
下飞机,赴文昌,沿途之上,看蓝天白云,看椰林碧海,看楼盘广告,看民居风情,当然,还有那些咋也少不掉的“看长七首发”的诱惑。
这些当然不是看的主题,作为纷纭记者团队中的一员,我们都知道,每一个记者的目的都很明确:在一样的事件背景下,要让本媒体的受众看我所捕捉到的不一样的新闻。
能不一样吗?会不一样吗?
我原在济南军区前卫报社工作,部队所有大小活动,凡参加的,基本都会享受一点不一样的待遇,虽然比不得重要的中央媒体,但由于在“自家田地”里劳作,资源多,路子熟,没遇到过采访困难,所以挖掘点“独家新闻”给读者看看,不算多难。
但在这里不行。同住龙楼镇逸龙湾的一众记者,虽媒体庞杂,数十之多,却也只有两辆大客保障。住处与场区距离不近,连出租也不好找。再说,就算找到出租,你一个人单打独斗,怕还进不了发射区,就被作为怀疑分子遭场区战士驱除了。因此,一切行动,皆必须服从安排。
安排者,集体行动之谓也。集体行动,那就只能看一些大家都看得到的。
这当然也是一种公平。记者嘛,事件都一样,关键就看你怎么看了。
二
23日起,工作开始,当天熟悉场区及测控站,大家获准走近长征七号发射塔架,在数名警戒人员的火眼金睛之下,于划定的小片区里各展才艺,变换视角,通过肉眼、照相机、摄像机以及手机,看观看犹抱琵琶的长征七号。
这一回,我们看到了长七的小腿及脚。肤色皎洁,站立安稳。我们的小编王宇当即打开机器,让我赶鸭子上架,帮他录一段出镜视频。
此后,接着看铜鼓岭测控站。这里与长七及长五发射塔架隔海相视,又引得不少长枪短炮拉开架势,几位美女主播一样的小妹妹们,也忙着出镜亮相,以引观众看景。
我帮王宇拍了几个镜头,便也忙着自看。但看来看去,总觉还是风景好看,岭上山石错落,绿树掩映,岭下礁石嶙峋,海浪偎随,确是一片佳处。
下午,先看发射区指挥大厅及记者区。然后,听有关专家及领导介绍长七首飞有关情况。
情况介绍完,领导对记者提要求。领导者,除了发射单位的领导,更主要的,还有专门管军地媒体的领导。要求者,不准不听招呼私自发稿等。
我一直在部队服役,讲政治的素质还是高的,只要是上级的命令,那当然是要听的。会后,还专门以内行的口吻告诉没当过兵的王宇,看看就行,发稿要按规定来。
有的记者唠叨说,不让发,那来这里干什么?
其实,新闻还是让发的。到后来看,审稿的让发,没咋审的,只要不触及几条红线,发了也没谁计较。
再事后,王宇就学得聪明,不再听我的过度神经之论,抓紧制作了几条短视频发稿。我嘴里没说,心里却也暗暗佩服:这才像个记者!
三
24日,按计划,是全天机动采访。
其实,说机动,也基本是“集体机动”,因为就两辆大客。
这时离发射只余一天,进场区的要求更高了。
集中采访的,只有一个对象,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凤广,他是海南航天发射场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和见证者。本来,他计划给的采访时间是两小时,但临时有事,只能提供一个小时。这一来,一大帮媒体开始争资源。
我真的不擅长竞争,就在这个设在小学校园里的临时指挥部转悠。看墙报,看计划,看挂满学校的励志标语,看一些看得见的设施。看到一个场区沙盘,觉得不错,可作地图之用。但掏出手机刚想拍,一旁马上挺身而出一位老兵:“同志,不准拍摄!”语气刚正,不容回旋。
接着就是转场。由于王宇提前联系了采访对象,终于做了一个准专访,采访了长七发射的01指挥员。
这时,一旁的一位工作人员悄悄问我:“你们是军队媒体的吗?”
我说是。
他当即自我介绍说,他是这里的宣传科长,想让我们采访宣传一下他们的应急分队官兵。我说可以,让他们过来吧。他很激动,掏出电话联系。
联系完了,他说,这两天,记者都在采访专家,都在关注火箭,但担负警戒和消防任务的应急分队官兵也很辛苦,工作连轴转,也该宣传宣传。
最后,我们认真采访了担负长七火箭警戒及消防任务的应急分队指导员王玉坤。
返回时发现,场区的很多重要地段,开始封路了。王玉坤许多手下,在各个路口严格执法,还不时拿着手持话筒,提醒不听招呼乱走乱看乱拍的人。
四
25日凌晨开始,就听见外面雷声阵阵,雨声淅沥。上午开完任务部署会后,雷雨越发使起性子,阵势吓人。我颇担心,这会不会影响了发射。
中午饭时间到了,我连续一个小时出不了门。因为通知说还要在食堂领晚餐,想着必须要去。12点50分时,终于看大雨喘气的机会,冲了出去。
到了食堂,人家都快收摊了。见我如落汤鸡一般,食堂主人问:“这样大的雨,火箭还能发射吗?”
我挺了挺肚子,认真而自豪地告诉他:“这个火箭牛哇,有新技术,可以在雨中发射!”
他张了张嘴,又朝外看了看,道:“哈,雨停了。”
雨果然停了。几阵风过,天空中开始出现几片浅蓝来。
下午3点准时出发去场区。没想到,行到中途,开始堵车了。原来,长征七号于今晚8时首发的消息,当地人或早已知道(管理者或许只是控制媒体不能公开发布),招揽生意的商家们也早就打出“看长七发射”招牌。因此,沿途之上,各种车辆开始陆续进驻各正规与非正规观测点。
记者专区设在指挥大楼的三楼,留了一面通透的墙面供拍照拍摄与观测,可以隐约地看着远在2.8公里之外的发射塔架。而指挥大厅里,只有央视的3台机器获准进驻,余则只能在外。
到下午5时许,只见从场区大门进来观看的群众呼朋引伴,携家带口,络绎而进。车辆更是往来不绝,当地的交通警察亲自维持着秩序。
场区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文昌发射场是全开放发射场,当地政府对中国航天事业给予支持很大,不仅筹集重金支持建设,还协调当地居民主动搬迁。长七首发,当然该有他们一席观看之地。
五
夕阳下,长七发射塔架旋转平台开始分时段打开,长征七号慢慢露出其俊朗面容。
这时,一位地方政府人员走到我面前,问及长七一些情况。由于事先做了一些功课,我自是娓娓道来。他听后感慨:“长征七号发射看是一箭飞天,其实是中国科研力量的集中体现呀,中国航天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头雁,代表自主创新能力,更代表大国气度!”
我身侧,是八一电影制片场的摄影师杨建辉老师,他的摄影工具独出一格,仍然是胶片机。闲谈中我得知,杨老师今年已60岁,即将退休,可依然守在一线。说着话,杨老师席地而坐,掏出干粮充饥。
再一侧,是央视国际频道的直播位。几个年轻人从下午5点就开始张罗直播。恰此时,他们的卫星车来了,反复测试,总连不通,持续足有40分钟,连技术人员都快不愿干了。出镜记者不停请求与协调,好歹连通,只播报了不到2分钟。
说心里话,那一刻,我算真明白了咱们电视记者的辛苦。
而我们的王宇,也找到一个叫陈凯的临时搭档,正辛苦地现地采访。没办法,他无从采访更多专家,只能找一些记者同行,做一些“剑走偏锋”的新闻。
发射时间近了。也没有谁提醒,但大家都关注着8时整这个节点。
突然之间,远处长七的底部就烈焰滚滚而起,一众美女记者们长呼短叫,而楼上楼下自也群情激昂,喊声振天。眼看着,秀美的长七腰肢伸展,足踏祥云,飞天而去。
良久,人们的欢呼声才慢慢平息。
发射刚结束一会儿,就听得现场有人在说,已有媒体实时上网了。
我还真吃了一小惊。因为,事先讲得很严肃,消息只能由央视首播。
看吧,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现场观看的数万群众,谁都能把这个壮观的飞天新闻发出去。
六
当晚9时40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召开。
主持人及有关领导介绍基本情况后,进入答记者问环节,几家国内主要媒体记者运气很好,被主持人从一众举手者中挑选出来,获准提问。
再后,圆满结束。
返回时,已快午夜。而就算此时,路上还车流不息。透过车窗看见,沿途一路,消防车、交通指挥车就有不少,各个路口及拥堵处,皆有当地交警在指挥交通。我们的车辆过去后,我回看一下,远远的几条路上,仍车灯纵横。
车上坐着,不禁便想着这几日的经历,感触极多,却不知从哪里说起。反反复复,仍觉得还是起先那个字眼儿:看。
这么多人,这么多记者,这么多领导,都是来看长七的。但又能看到什么?看热闹?看门道?好像是,又好像不太是。也许,大家都想看一个分晓。
看长七飞天的分晓,看中国航天综合实力的分晓,看中国科研自主创新的分晓,当然,更是看一个大国从容气度的分晓。
来现场看的人如此,通过媒体看的人也如此,不管你目的如何,先得容文昌有一个分晓。不管怎样,我觉得,至少,关注长七飞天的人,今夜该是满足的。
不是吗?就是那些孩子,在午夜之时,也依然振奋地比划着长七的飞天英姿呢。
记者们的看更有意思。既要看长七,也要看各媒体里的长七与自己报道的长七有何区别,还要看哪里有同行看不到的关于长七的新闻。
或许,还有这样的情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在看长七,别人在看看长七的你,以及,你所看见的长七。
(作者 央视军事 鲁晨)
猜你喜欢
©央视军事
更多资讯在这里